中國 Mini Cooper 車主 Lily Yu 表示,上個月她“非常擔心”,並想知道是否應該停止駕駛這輛車幾周。
她在微信上發了一張配了這輛車照片的帖子,表達了她的擔憂,這與它的駕駛性能無關,而是集中在駕駛一輛由一家在中國受到歧視指控的公司生產的汽車所帶來的尷尬風險。
德國汽車制造商寶馬旗下的英國品牌成為最新一個在中國受到抨擊的全球品牌,此前在上個月的上海車展上,兩名在 Mini 展位工作的工作人員被拍到拒絕向中國遊客免費贈送冰淇淋。給一個西方人一些。
該事件的一段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對外國人明顯優惠待遇的激烈批評,許多人呼籲抵制該品牌。對此,該公司於4月20日和21日在24小時內兩次發出道歉聲明。
這對於來說是一種熟悉的憤怒,上個月她最終帶著她的 Mini 離開了中國東部浙江省省會杭州的街道。
從 2018 年因種族主義廣告陷入困境的意大利奢侈品牌 Dolce & Gabbana,到 2021 年因拒絕使用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棉花而受到抨擊的瑞典快時尚零售商 H&M,許多國際品牌都在中國遭遇消費者抵制。最近幾年。
瑞典全國中國中心的分析師 Hillevi Parup 表示,隨著網絡民族主義(有時由政府煽動)擡頭、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惡化以及來自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劇,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現在面臨更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在北美、歐洲、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地,對中國的負面態度似乎有所增加或居高不下,”她說。
“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表明,外國公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這種壓力來自兩方面:受國家宣傳影響的民族主義中國消費者,以及其他消費者群體和政府,主要是西方國家,他們對中國越來越警惕。
“因此,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具有挑戰性的平衡行為。”
雖然網絡反彈對目標公司業務表現的總體影響仍不明朗,但一些公司發現他們在卷入爭議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
H&M 2020 財年報告稱其在中國大陸擁有 445 家門店,但根據公司網站顯示,現在只有 316 家。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吳芳說,一項關於 2012 年東海爭議島嶼反日抗議活動後中國消費者抵制日本汽車的研究表明,日本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受到嚴重影響。商學院。
“從長遠來看,嚴重的網絡反彈會損害品牌形象,這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她說。
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奢侈品牌能夠迅速應對危機,例如,立即終止與卷入醜聞的品牌大使的合作關系。
吳說,除了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外,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也是外國公司在中國面臨的頻繁沖突的原因。
“購買國際大品牌可能是一種‘國際化和高社會地位’的自我表達,但如今的年輕一代想要的不止於此,”她說。
“隨著中國的強大和民族自豪感的蔓延,很多年輕人也想表達‘我是中國人’、‘我就是我,和別人不一樣’等東西。”
咨詢公司麥肯錫上個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3 年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前 20 大手機品牌中約有 46% 來自國產品牌,但到 2021 年這一比例上升至 64%。
“中國消費者選擇本土品牌是因為他們的質量和創新水平,而不僅僅是因為低價格或民族自豪感,”它說。
研究發現,從 2006 年到 2020 年,跨國公司在中國所有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從 16% 下降到 10%,盡管按絕對值計算,它們的收入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它們在中國所有利潤中的份額從 16% 下降到 14%。
“簡而言之,[跨國公司]發展迅速,但遠低於本地競爭對手,”它說。
麥肯錫大中華區主席魏喬恩表示,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一直是近期訪華的眾多跨國公司CEO關註的重點之一。
“我們可以說地緣政治改變了中國的很多事情,但我認為對中國的跨國公司來說更重要的是來自國內公司的競爭,”他上個月在上海表示。
“在我看來,來自本地競爭對手的壓力——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產品叠代——比來自地緣政治的壓力要大得多。”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Joerg Wuttke表示,中國幅員遼闊意味著它仍然提供了很多機會。
“即使中國的增長預測非常非常低,它也會變成 [經濟產出] 的大幅增長,”他上個月在上海表示。 “即使是 2%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也意味著它們正在 [增長] 達到奧地利經濟的規模。
“我們是想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看看這個,還是我們想在國內至少努力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樣。”
為了在越來越復雜的環境中謀求商業成功,大多數公司在遇到公眾抗議時都選擇了道歉。
根據 Parup 與人合著的一項關於 2008 年至 2021 年間中國消費者抵制外國公司的研究,超過一半的被抵制公司公開道歉作為一種損害控制形式。
然而,更好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完全避開公眾視線”,它說。
Parup 說:“道歉和解釋往往會吸引更多註意力,這經常被用來對付這些公司。”
美國咖啡連鎖店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在最近訪問中國期間的一次演講中表示,該公司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中開展業務的秘訣在於尋求相似之處。
“這個市場存在挑戰,因為我們是一家美國公司,我們必須證明在市場上與當地相關,”他 4 月底在北京大學表示。
但盡管存在文化和政治差異,人們“相似多於不同”。
“人們問我,在中國、美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所有這些地方做生意有什麽區別?這就是秘密。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這句話在今天比我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他說。
他表示,他預計星巴克中國有朝一日會比美國星巴克規模更大,“某個時候”在中國擁有超過 10,000 家門店。目前,全球最大的連鎖咖啡店在中國擁有6000多家門店。
據路透社報道,周二,在中國業務復蘇的推動下,星巴克的季度利潤超過了華爾街的預期。
在取消嚴格的流行病控制措施後,中國消費者的流動性和支出在 3 月份大幅反彈。
即便如此,一些分析師曾預計,在上一季度暴跌 29% 之後,中國的銷售額仍將處於虧損狀態。
相反,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在截至 4 月 2 日的第二季度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 3%。
駐杭州的品牌顧問謝富良表示,對於 Mini 來說,最近的冰淇淋風波是民族主義擡頭和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混合結果。
“寶馬一直被中國人視為財富的象征,”他說。 “在 Covid-19 的過去幾年裏,許多人的財務狀況惡化,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和心理失衡,這使一個小冰淇淋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他建議外國公司避免敏感問題,用中國古話“求和不求一”。
“但他們也應該明白,消費者的言行之間可能存在不一致,”他說。
“在網絡民族主義爆發後不久,消費者可能仍會駕駛 Mini 購買星巴克咖啡,並使用 iPhone 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