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矽谷一季度經濟增速位居內地一線城市之首,凸顯深圳在美國遏制國家科技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的堅韌和實力。

在電動汽車行業增長強於預期的推動下,比亞迪所在城市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 6.5%,超過上海和北京,其國內生產總值 (GDP) 達到今年前三個月為 7772 億元人民幣(1125 億美元)。

在兩座城市的經濟規模差距在去年已經擴大到 8000 億元人民幣左右之後,它也進一步領先於鄰近的香港。香港經濟第一季度同比增長 2.7%。

它的強勁表現讓中國科技行業希望能夠承受來自華盛頓的無情壓力,華盛頓自今年年初以來一直對其技術出口施加限制,而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技術公司處於限制的中心。

數十家深圳公司現在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該名單禁止他們未經許可進入美國零部件、技術和市場。

Natixis 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Herrero 表示,深圳在先進技術和生物技術方面顯然具有“巨大潛力”,但其成功還取決於“兩個本地因素”,這些因素超出了“通常的懷疑”美國遏制。

“[第一個因素是]中國政府有能力繼續在財政上支持創新,因為公共債務確實在膨脹,而且地方政府的資金更加緊張,”她說。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私營部門的創新動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敵對監管體系——無論是國家安全還是數據要求——私營企業家是否會像過去一樣受到激勵進行創新尚不完全清楚。”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警告稱,根據四分之一的數據做出判斷還為時過早,並指出深圳在其快速發展的先進技術發展道路上仍面臨挑戰。

但這是中國結束嚴格的冠狀病毒控制措施後該市強勁復蘇的第一個跡象,使深圳在引領大灣區一體化方面處於有利地位,北京將大灣區視為推動全國經濟升級的重要引擎。

大灣區是中國政府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和肇慶等城市連接成一個綜合經濟和商業中心的計劃。

廣東省改革委執行主席彭鵬表示,深圳具有位於珠江三角洲制造中心的優勢,毗鄰香港等國際化城市,但仍警告稱,外部挑戰依然存在。

“貿易戰和技術戰會帶來一系列其他問題,使[深圳]自主發展困難重重,”他說。

“對美國和西方的打壓可能會導致供應鏈中斷。而且對芯片和掩模對準器的基礎研究還不夠。”

與深圳第一季度 6.5% 的增長率(也高於今年前三個月全國 4.5% 的增長率)相比,上海的經濟增長了 3%,達到 1.05 萬億元人民幣,略微相形見絀。

與此同時,北京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3.1%,達到 9950 億元人民幣,而廣東省省會廣州的經濟同比僅增長 1.8%,達到 6964 億元人民幣。

“與大多數其他擁有深厚歷史和自豪感的城市不同,人們聚集在深圳的唯一目標是尋求經濟發展,這是深圳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擁有 30 年全球技術高管經驗的 Hugh Chow 說,他也是位於大灣區的 Radiant Tech Ventures。

據洪介紹,深圳正致力於打造以基礎技術研究、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持為核心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政策支持的科技創新體系。香港貿易發展局。

深圳以企業為“主體”,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特色,華為、比亞迪、騰訊、大疆等企業均已在深圳設立總部。

私募股權公司SAIF Partners的首席代表袁辰傑表示,深圳需要找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來趕上什至超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

袁說:“高科技企業增長的主要地區是江蘇、上海和浙江,它們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珠三角。”

一季度,深圳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而上海則下降3.3%。

“深圳正在努力引進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一流大學,”袁補充說。

“同時,深圳可以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開展技術研究,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Radiant Tech Ventures的Chow表示,美國對先進技術的“單邊限制”越來越多,這將阻礙中國的發展。

“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從長遠來看,這種脫鉤可能會讓美國付出更多代價,”他補充說。

“然而,有一點很清楚,過去 30 年的全球化時期正在慢慢結束。

“機會在於中國將繼續尋找出路,”周補充說,並指出深圳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行業的快速擴張具有“特殊魅力”。

比亞迪在 2022 年交付了 186 萬輛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超過特斯拉的 130 萬輛 42%。

在上個月的一次地方科技論壇上,當地政府指出,生物技術和腦科學技術將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一些項目已經在光明區的一個科技園進行開發。

深圳還出臺了吸引人才的激勵措施,例如更寬松的落戶政策和慷慨的創業補貼,以幫助緩解該市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

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的2022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調查顯示,深圳憑借先進的科技產業僅次於北京位居第二,而在創新方面排名第一,每萬人獲得的專利數量最高.

盡管存在局限性,但深圳在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地區的創新中心,而香港將在變革性的技術發展中發揮互補作用。

香港貿易及發展局全球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曾雅麗表示,香港“是通往大灣區的重要生物技術門戶”,因為它為中成藥產品、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外國制造商提供了便利。